世界變化得太快了,以至於太多數人被沖昏了頭腦,變得非常茫然,不知如何是好,今天我們就把商業變化的邏輯做一份梳理,讀完你就會豁然開朗!
其實,用一句話形容世界變化是最恰當不過的,那就是: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
這句話我思考了至少半年,它的上半句代表“曾經”,下半句代表“未來”。具體來講有兩層遞進的意思:
第一層意思:原來社會的中心是“物”(產品、商品),未來社會的中心是“人”
在工業革命之前,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基本要素是“文化”,世界上各個區域都有自己的文化體系。
自從工業革命發生之後,從西方社會開始,大量的產品(商品)開始充斥社會的各個角落,在資本的趨勢和主導下,商品成了是推動世界進步的根本要素。
縱觀整個經濟學發展歷程,商品是一切變化規律的根本,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克思,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自己的理論。
衍生出了利潤、價值、價格、貨幣、金融、信用等其它要素,乃至社會上層建築,比如法治、制度等等,從而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。
這個階段最重要特徵就是:人隨物動。人的行為需要圍繞商品進行,比如我們需要控制商品的成本(物料),同時還需要提高商品的質量。
雖然我們有管理學、營銷學、心理學,但究其本質都是為了商品而服務,比如管理的本質是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,營銷的本質賣出去更多的商品,心理學的本質是為了讓人去適應外界,而不是真正的讀懂自我。
所以為什麼我們有時覺得活得很累,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就不是以“人群”為本的,是以“商品”為本的。
商品是客觀存在的東西,就必然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和周期,人需要在努力調整到某一種狀態,才能適應那股“商品波”,而能夠及早進入這種狀態的人都成了“成功者”。
那麼,是什麼使這種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呢?
首先,社會上的商品不斷增多,而人口卻在不斷減少,原來的平衡最終被破壞。
在產品相對缺少的時候,人對產品的要求就會低,就是所謂的“飢不擇食”。而一旦產品越來越多,人的需求就會自然被推高,就是所謂的“挑花了眼”,所以大家會發現:雖然我們周圍的東西越來越多了,但是你能鍾意的東西越來越少了。
這就是我們經常講“產能過剩”,一方面社會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生產商品,另外一方面真正能夠滿足我們的東西越來越少。
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生意越來越不好做,是因為價格戰盛行、價格太透明、利潤越來越少,越來越感覺到失望,其實是他們沒有認清變化的本質,關鍵根本就不在你提供的“商品”,而是在你服務的“人群”上。
這個時候,你需要從“商品”里跳出來,直接跟你要服務的“人群”進行對話,看看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?
也就是說,商業重心開始從“物”向“人”傾斜,我們之前經常說要以“人”為本,事實證明這隻是一句空話,以“人”為本的時代還在遲到的路上。
再做一個深層歸納:“物”的核心是“價格”,而“人”的核心是“價值”。
對於企業來說,如果我們還是傳統的思維,認為現在問題是成本問題,是營銷問題,或者是管理問題,無異於南轅北轍!
對於我們來說,突破的關鍵點不在“價格”,而在“價值”。這一點請大家牢記。
順著這個思路探討,水木然認為未來企業突破瓶頸的關鍵在於服務的精細化、定製化。
當然,這裏還有一個因素,那就是科技的進步也在努力推動這一變化進程。
在大機器生產的工業年代,產品都是被整齊劃一的,人要去適應產品。比如我們穿的鞋子,男生就是40、41、或者42碼,女生就是36、37或者38碼,但每個人的腳都是不一樣的,為什麼不能做到多大的腳就穿多大的鞋、一雙腳就配一雙鞋?而是一定要設置這些尺碼呢?為什麼是腳適應鞋,而不是鞋適應腳呢?那是因為這樣可以將成本降到最低,分成不同的尺碼有利於機器大規模的量產,傳統的經濟學都是圍繞這個而展開的。
而隨著物聯網、大數據、雲計算、3D列印等等技術的進步,定製化正在被逐漸實現。在不遠的以後,你把腳伸進機器里,然後一雙鞋子就被列印出來了。
在工業4.0時代,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再去生產,這就是一個根本性變化,它將整個供應鏈都逆向打通了:以前是從物到人,現在是從人到物。對於經濟來說,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一個人的任督二脈。不發生革命性變化才怪呢!
所謂“一個蘿蔔一個坑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第二層意思:原來社會按“物品”歸類,未來社會按“人群”歸類
先來看看現在的社會布局吧,比如對一個城市來說,這裡是小商品批發市場,那裡是美食街,再那邊就是服裝一條街,還有汽車城、電玩城等等。
整個城市格局基本都是依照商品布局展開的,同一種物品會放在一起,而人的行為也會圍繞這個布局展開。
總之,我們上班要去哪裡,買東西要去哪裡,吃飯要去哪裡,生活被拆分的七零八落,總之是人圍繞這物品在各種活動。
但是大家發現沒有,這種情況正在悄悄發生變化,商品逐漸開始圍繞人在轉了,比如你想購物但不想出門,在網上下個訂單,快遞員第二天就會把物品送到你家;
你餓了但懶的下樓吃飯,打開APP下個訂單,十幾分鐘后就有人送飯上門;只要下載一個APP,足不出戶就有人幫你洗衣服、剪指甲、搬家……
原來的“商品”都是靜止的,需要“人”去追尋它。今後的商品都是會動的,由“商品”變成了“商品+服務”,這個服務就像商品長了兩條腿,然後主動去追尋它服務的“人”。
同樣的道理,原來的“人”是會動的,他需要尋找到各種“物”,而今後的“物品”可以自動送上門來,那麼這時人需要幹什麼呢?
當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大量解放出來之後,我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我們需要尋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,包括你的另一半、你的知己,你的朋友,要知道這也是人的一種基本的需求。
在原來,我們身邊的朋友往往都是同一個行業的人,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被行業束縛住了,而今後我們身邊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中人,也就是有共同理想、價值觀的人。原來我們說的“道不同不相為謀”也是假的,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可以實現。
未來的社會很有意思,隨著這種趨勢的強化,一部分人完全無法理解另一部分人的想法,每個群體都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如果今後我們看到某些“群體”的行為令我們十分不理解,請千萬不要慌張。
所以,今後的社會不存在所謂的大眾商品、大眾情人。
對於企業來說,原來是以“產品”為核心,今後是以“服務”為核心。原來所有的出發點都是“產品”,比如在研發和設計上花費大量時間,在生產上苦功夫。今後的出發點一定是“人群”(即:消費者),在做研發之前一定要做調研,在“人群”上的觸角伸得越遠越好,然後再往前反推,最後再開始生產,以終為始。這也是工業4.0時代最大的生產特徵。
商品是一時的,服務才是永恆的。因此你提供的服務價值,遠遠大於你提供的商品價值。
千萬不要再按照傳統的思路去規劃產品,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,我究竟是服務哪個人群?
確定某個服務的“人群”之後,定位一定要快、狠、准。“商品+服務”的組合必須越來越專註,要精耕細作。
綜上所述,如果你還是按照原來的思維去理解這個世界,顯然已經行不通了,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開始四面碰壁的原因。
很多人認為現在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,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了,根本原因就是跟社會的日新月異相比,你的思想已經嚴重落伍了!
來源:水木然
作者:水木然
原文 media8z.com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