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:你說話的音量,就是你的教養。
細想一下,確實是這樣:
約束自己,在公眾場合能管住自己的音量,不擾於人,是一種禮貌;
一視同仁,面對弱者不高聲呼和,面對強者不低聲唯諾,是一種品德;
管住脾氣,對親近的人不大聲嚷嚷,對陌生人也能一團和氣,是一種美德。
最難能可貴的是,音量裡藏著善良,音量是有溫度的。
前段時間,和學長在餐廳吃飯,一對夫妻抱著寶寶坐在我們對面。
過了一會兒,嬰兒開始啼哭起來,丈夫聽到孩子哭了,心煩地衝老婆大聲嚷嚷說:“孩子餓了,快給他餵奶啊!”
男人說完話後,很多人都扭頭看了過去,女人很難為情地讓丈夫小聲點,沒想到他反而更大聲地呵責妻子。
女人又氣又惱,又礙於公眾場合不好發作,只好忍了回去。
過了一會兒,她還是沒有給孩子喂奶,只是很羞澀地往我們這邊看了一眼。學長看到後,立刻壓低了聲音告訴我要換一個餐桌。
作為丈夫,男人毫不顧忌地大聲說話讓妻子難堪;作為陌生人,學長悄無聲息地為女子解圍。
小事最能見人品,細節最能見智慧。兩人簡單的反應,個人的修養,高下立見。
在不同的場合用合適的音量,需要的是智慧;對不同的人都能謙和有禮、不卑不亢,需要的是格局。
生活中,總有些人喜歡抬高音量來為自己壯膽:
吵架時,扯著嗓子,吹鼻子瞪眼,一聲比一聲大;
討論時,為了證明自己,不僅音量大,還會忍不住有其他動作;
比賽時,有時會用語言向對手示威,讓對手求饒。
以聲壓人真的有效果嗎?並不一定。正所謂,公道自在人心,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,
孰是孰非明眼人靠心就可以分辨了,音量大小根本就改變不了什麼。
錯的事情不會因為你聲勢大就變成對的,對的東西也不會因為你音量小而變成錯的。
最近熱播劇《延禧攻略》中有兩個角色設定很有意思。一個是秦嵐飾演的後宮正主富察皇后,溫柔端莊,做事也十分低調。
另一個角色是後宮排行第二的高貴妃,她與皇后的性格截然相反,她囂張跋扈,潑辣無比。
高貴妃說話聲色俱厲,經常大聲訓斥責罵后妃,眾人都被她的氣勢所震懾,從不敢反駁她。
皇后則是完全沒有架子,對待誰都溫聲細語,不急不躁,讓人倍感親切。
高貴妃以聲壓人,眾人表面上臣服高貴妃,實際上卻對她恨之入骨。皇后溫和待人、以德服人,在眾人心中樹立起不少威望。
俗語說,“有理不在聲高”,你是否在理和講話的聲音大小無關。
以聲壓人,要麼關係破碎,要麼只能讓別人信服一時。而以德服人卻能讓人心服口服,皆大歡喜。
有修養的人懂得和顏悅色地解決問題,不給你壓迫感和不適感,用尊重的態度贏得尊重。
曾聽過這樣一段話:講話時最好自覺地降低音量,不光是因為太大聲會吵到別人,
而是因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,會讓別人很難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。
一個人的才華不是高聲宣揚,靠吹噓就能夠被發覺被認可的。你若沒有實力,即使你發出的聲響再大,也會被淹沒在人群裡。
上周,朋友公司討論一個項目,公司兩個策劃小組分別提交了一份策劃案。
在報告大會上,A組負責人一邊報告,一邊自吹自擂起來,聲音也比常人高出了好幾個分貝。聽他的匯報,周圍的人頻頻搖頭,表示不贊同。
可是,別人的反應越不贊成,A組負責人為了撐住場面就越大聲說話。聽到後來,老闆都不耐煩地叫停了他。
輪到B小組負責人匯報的時候,低調沉穩了許多,面對他人的質問,他也都不慌不忙地應對,一個個耐心地給出解答。
報告結束部分,他還慢條斯理做了很多延伸分析,讓眾人眼前一亮。
以聲示人,不如以才示人。用實力說話,要勝過千萬句的廢話。
“王婆賣瓜式”的自賣自誇,虛張聲勢的自我包裝,不僅不能博取認可,反而會讓人心生厭煩。
與其天天自吹自擂,不如先打磨好自己,成為一匹真正的千里馬。當你足夠出色,你的才情是無論如何都藏不住的。
即使你不說話,你的才華也會替你說話。
本文 toutiao
發表迴響